在干旱时期,水源减少甚至枯竭,不仅影响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,还会导致水质下降,引发一系列健康和环境问题。以下是干旱时期水源可能存在的几类主要问题:
1. 水量减少或枯竭
地表水干涸:河流、湖泊、池塘水位下降甚至完全干涸,导致依赖这些水源的地区无水可用。
地下水位下降:长时间干旱会使浅层地下水(如井水)减少,深井也可能出水不足。
泉水断流:山区依赖山泉或溶洞水的村庄可能面临水源中断。
2. 水质恶化(物理性污染)
浑浊度增加:干旱时水体减少,水流缓慢,泥沙、悬浮物更容易沉积,导致水变浑浊。
藻类繁殖:静止的水体(如水库、池塘)在高温下易滋生蓝藻等有害藻类,使水产生异味或毒素。
盐度升高:蒸发加剧会使水中矿物质(如盐、氟化物)浓度增加,导致水变咸或苦涩(如沿海地区海水倒灌)。
3. 微生物污染风险上升
病原体浓度增加:水量减少时,细菌(如大肠杆菌)、病毒(如诺如病毒)、寄生虫(如贾第虫)的浓度相对升高。
动物尸体污染:干旱导致动物死亡,尸体腐烂可能污染附近水源。
污水倒灌:河流水位下降时,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可能无法被充分稀释,污染饮用水源。
4. 化学污染物积累
农药和化肥残留:干旱时农业灌溉减少,土壤中残留的农药、化肥可能随少量雨水集中流入水体。
工业污染集中:工厂排放的废水因河流稀释能力下降,毒性物质(如重金属、化学溶剂)浓度升高。
天然有害物质析出:如干旱地区地下水可能含过量氟、砷等(如广西部分喀斯特地区)。
5. 储水容器二次污染
不洁储水滋生细菌:干旱时人们常储水备用,但若容器未消毒(如脏水缸、露天水箱),易滋生蚊虫或细菌。
塑料容器释出有害物:长期暴晒的塑料桶可能释放塑化剂等化学物质。
6. 长期生态影响
水源地生态破坏:湿地萎缩、水生生物死亡,进一步降低水源自净能力。
土壤盐碱化:干旱区灌溉过度可能引发土壤盐渍化,影响地下水质量。
如何应对?
1. 优先选择相对安全的水源:如深层地下水、流动的溪水(避开污染源)。
2. 必须净化处理:浑浊水需沉淀+过滤,所有饮用水建议煮沸或消毒(见前文方法)。
3. 监测水质:政府或社区应加强干旱期水质检测(如余氯、浊度、微生物指标)。
4. 节约用水:循环利用生活用水(如洗菜水浇地),减少浪费。
干旱时期的水源问题不仅是“缺水”,更是“缺安全的水”,需格外关注水质处理与卫生防护。如遇严重缺水或污染,应及时向当地水利、卫生部门报告求助。